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 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一)
来源:财会信报 添加日期:2015年10月16日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自我监督机制与自我约束,已经成为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内部管理已成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现如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向管理要效益,否则就难以发展、生存。强化内部管理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需求,只有强化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企业各项经济决策彻底落实,避免资产流失、核算不实、管理失控、违法乱纪的发生,减少损失和亏损。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来看,企业经营管理者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和实践,从内部控制的各要素着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对企业内控也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低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我国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鉴于以上几种情况,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董事会制度。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董事会制度将更有利于核心作用的发挥。“专业化”是指设立专门委员会,在董事会下设立执行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投资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负责各方面的工作;“社会化”是指外部独立董事的引入,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内部控制成本。“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企业要建立一套“奖勤罚懒”、“奖功罚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工资与效益挂钩、奖励业绩卓著者、淘汰业绩不佳者、对遵守企业纪律者予以鼓励、对违反企业纪律者予以惩罚等等,以促使经营者和员工自觉地去遵守企业纪律,自觉地去完成任务,自觉地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而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