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
改善和推动小企业内控让全社会受益
来源:中国会计报 添加日期:2017年07月18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众多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旨在帮助小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引导小企业开展内控
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提供者,是创业和创新的主力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
推动社会创业和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实际上,小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不具备公共属性,因此,《规范》的对象主要定位于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非上市小企业,是小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南和参考性标准,由小企业自愿选择采用,不要求强制执行。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刘霄仑向记者表示,虽然是否进行内控建设由小企业自主决定,但如果企业的管理能够借此得以改善,则受益的是全社会。
“这也是小企业内控建设的推动工作,由财政部出面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的重要原因。”他说。
以“指引”姿态呈现在小企业面前的《规范》,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基本原则,强调小企业内部控制应当注重实际效果,而不局限于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王仲兵认为,小企业更加务实一些,将《规范》有机地与企业管理体系进行融合,而不是重构,这需要找到两者的融合点,比如战略目标、特定业务活动等,然后再进行对具体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及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等。
同时,刘霄仑特别强调:“如果理解或运用不当,也存在着降低运行效率的可能性。这一点需要引起小企业主的重视。”
保证和关注经营的有效性
相比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小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比较简单、资本规模不大,其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刘霄仑表示,小企业的内控基础具有以下特点:经营权和所有权之间一般没有分离或分离程度不大;委托代理的层级很少;所有者缺位和管理层错位的情况比较少见;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也不像大中型企业那样突出。
武汉烽火与时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团结表示,在企业初创期,小企业一般会更看重经营业务和绩效的增长;在初步实现经营高效和生存相对稳定后,小企业才会将注意力逐步转到内控体系建设等企业管理的较高层面上来。
这意味着,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的初期,需要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保持关注。因此,王仲兵认为,小企业内部控制应首先着力于规范经营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而不是像大中型企业那样专注于风险防控。
在参与了多家小企业投资后,赵团结向记者表示,《规范》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企业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界限,其提出的9项内部控制建设重点领域,实际上是建议小企业更加重视公司战略和业务建设,并通过业财一体化,实现企业经营高效和财务绩效提升。
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并重
《规范》提出的成本效益原则,意思是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但实际上,对小企业来说,“合理的成本”有时会被认为是“多余的支出”。
如果在短期内效益无法实现对成本的覆盖,会导致某些小企业主不愿意在内控建设上加大投入。
显然,企业在实施任何新制度时,都会面临着成本效益权衡,都希望新制度会带来净收益,但计量新制度净收益往往会忽视一些隐形因素。
王仲兵认为,长远来看,好的内部控制也是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备要素。
小企业不应忽视实施内控对提升其软实力的作用,而应认识到,实施内控所增加的当期成本,是在匹配未来期间的高收益。
“例如,一家运营规范的中型企业在从两家小型原材料供应商中进行选择时,在同等条件下,规范运行的那家小企业会被优先考虑。再例如,合适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良好表现,会有力地提升企业信任度。这些都属于内控对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效 果。”王仲兵说。
对成本效益原则的考量是小企业在进行内控建设时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刘霄仑表示,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小企业无法有效区分管理控制和风险控制,往往只考虑了成本效益原则,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风险效益原则。在他看来,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哪怕是一时见不到有形的效益,因为一些细小的管理疏漏很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承受的后果。
赵团结认为,小企业的内控建设需要融合到业务流程当中。其中,现金管理风险、税务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风险控制需要小企业重点关注。他建议,小企业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内控:以《规范》为大纲,以业务风险矩阵和分级授权为基础,构建包括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操作手册在内的内控体系。其中,应当重点强调风险矩阵,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依据。
“构建风险矩阵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识别出公司业务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措施。为了便于追溯业务的发生过程,需要通过相关业务表单留下业务的痕迹,并且明确风险控制所依据的规章制度,以便追溯至相关法律法规。另外,分级授权为高效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当结合风险矩阵以及分级授权,将重点业务流程化,通过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赵团结说。
刘霄仑最后强调,小企业内控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一定要重视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建设。小企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围绕企业目标,诚信、规范经营。另外,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要为图虚名而搞形式主义、“纸上内控”,这些都是与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旨在帮助小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引导小企业开展内控
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提供者,是创业和创新的主力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
推动社会创业和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实际上,小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不具备公共属性,因此,《规范》的对象主要定位于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非上市小企业,是小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南和参考性标准,由小企业自愿选择采用,不要求强制执行。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刘霄仑向记者表示,虽然是否进行内控建设由小企业自主决定,但如果企业的管理能够借此得以改善,则受益的是全社会。
“这也是小企业内控建设的推动工作,由财政部出面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的重要原因。”他说。
以“指引”姿态呈现在小企业面前的《规范》,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基本原则,强调小企业内部控制应当注重实际效果,而不局限于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王仲兵认为,小企业更加务实一些,将《规范》有机地与企业管理体系进行融合,而不是重构,这需要找到两者的融合点,比如战略目标、特定业务活动等,然后再进行对具体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及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等。
同时,刘霄仑特别强调:“如果理解或运用不当,也存在着降低运行效率的可能性。这一点需要引起小企业主的重视。”
保证和关注经营的有效性
相比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小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比较简单、资本规模不大,其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刘霄仑表示,小企业的内控基础具有以下特点:经营权和所有权之间一般没有分离或分离程度不大;委托代理的层级很少;所有者缺位和管理层错位的情况比较少见;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也不像大中型企业那样突出。
武汉烽火与时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团结表示,在企业初创期,小企业一般会更看重经营业务和绩效的增长;在初步实现经营高效和生存相对稳定后,小企业才会将注意力逐步转到内控体系建设等企业管理的较高层面上来。
这意味着,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的初期,需要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保持关注。因此,王仲兵认为,小企业内部控制应首先着力于规范经营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而不是像大中型企业那样专注于风险防控。
在参与了多家小企业投资后,赵团结向记者表示,《规范》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企业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界限,其提出的9项内部控制建设重点领域,实际上是建议小企业更加重视公司战略和业务建设,并通过业财一体化,实现企业经营高效和财务绩效提升。
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并重
《规范》提出的成本效益原则,意思是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但实际上,对小企业来说,“合理的成本”有时会被认为是“多余的支出”。
如果在短期内效益无法实现对成本的覆盖,会导致某些小企业主不愿意在内控建设上加大投入。
显然,企业在实施任何新制度时,都会面临着成本效益权衡,都希望新制度会带来净收益,但计量新制度净收益往往会忽视一些隐形因素。
王仲兵认为,长远来看,好的内部控制也是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备要素。
小企业不应忽视实施内控对提升其软实力的作用,而应认识到,实施内控所增加的当期成本,是在匹配未来期间的高收益。
“例如,一家运营规范的中型企业在从两家小型原材料供应商中进行选择时,在同等条件下,规范运行的那家小企业会被优先考虑。再例如,合适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良好表现,会有力地提升企业信任度。这些都属于内控对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效 果。”王仲兵说。
对成本效益原则的考量是小企业在进行内控建设时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刘霄仑表示,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小企业无法有效区分管理控制和风险控制,往往只考虑了成本效益原则,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风险效益原则。在他看来,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哪怕是一时见不到有形的效益,因为一些细小的管理疏漏很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承受的后果。
赵团结认为,小企业的内控建设需要融合到业务流程当中。其中,现金管理风险、税务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风险控制需要小企业重点关注。他建议,小企业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内控:以《规范》为大纲,以业务风险矩阵和分级授权为基础,构建包括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操作手册在内的内控体系。其中,应当重点强调风险矩阵,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依据。
“构建风险矩阵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识别出公司业务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措施。为了便于追溯业务的发生过程,需要通过相关业务表单留下业务的痕迹,并且明确风险控制所依据的规章制度,以便追溯至相关法律法规。另外,分级授权为高效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当结合风险矩阵以及分级授权,将重点业务流程化,通过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赵团结说。
刘霄仑最后强调,小企业内控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一定要重视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建设。小企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围绕企业目标,诚信、规范经营。另外,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要为图虚名而搞形式主义、“纸上内控”,这些都是与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