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宏观监管强化渐入细节: 上市公司、产品套利严管同步进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添加日期:2017年05月05日
监管不断强化,似乎已经成为2017年资本市场的一个共识。
愈多的高层表态和行动,都在流露出这一信号。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提出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6项任务”中,加强金融监管更是其中之一;而截至5月4日,新华社也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发表评述,提出“不断升级对金融业的监管”。
从不同类别理财产品统一监管的胎动,到私募业备案监管、分类经营的标准升级;从证监稽查专项执法的主动出击,再到IPO的从严审核和并购重组的新政落地,市场的诸多事件,都成为当下强化监管的脚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当前强化中的监管也进一步细化地体现在上市公司规范和打击金融产品套利治理两条主线上。
一方面据记者获悉,当下从严把关审核的IPO业务上,监管层正在就部分特殊行业酝酿更完善的信息披露要求;同时拟IPO企业也并非“一上了之”,其业绩下滑和亏损可能存在的风险提示不足将引来监管问责,而上市公司也同样需要更加严格的过程监管。
另一方面,从针对非标ABS监管指标的治理,到私募领域分业经营的要求,当前针对资管产品的监管动作则更多体现了统一标准、降低杠杆、防范套利的思路。
严把上市入口、过程
监管强化作用于公司领域,如今正体现在IPO、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入口的把关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治理提升上。
例如在去年四季度以来提速发行的IPO上,拟IPO公司的过会否决率正在不断提高。证监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否决率为6.2%;到去年四季度,否决率提升至7.5%;而截至2017年4月底,今年以来的否决率更是提高至10.9%。
与否决率提升同步的,是更多的审核披露要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监管层在从严把关的同时,也在考虑酝酿针对部分特殊行业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指引。
“网游等轻资产行业在IPO、重组项目并非会被‘一刀切’,但是某些行业轻资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也需要投资者和市场能看到并考量更多因素。”上海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提出更多的信披要求,实际上也是朝着更市场化的监管方向发展。”
而对于可能提速发行的拟IPO公司,其即便完成上市,也并不意味着监管就会“放松”。
5月4日,证监会官方在澄清IPO审核“内部通知”传闻与事实不符时透露,“如果企业上市后当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严重,但风险揭示不够充分,证监会将视情节轻重采取行政处罚或相应措施。”
“之前业绩变脸一直是次新股当中比较尴尬的情况,这种现象过去也偶有发生。”中信证券一位投行保代表示,“提出风险揭示的重要性,还是在强调信息披露这种市场化监管的导向,有时业绩头年变脸也并非就是公司自身问题,也有行业、政策等多重原因;但对于次新股来说,我认为它的风险揭示应该要比一般公司更充分详实。”
此外,对于已上市公司的借壳、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活动;监管层也自去年至今,陆续出台新政提高门槛,对上市公司的“随意折腾”现象进行规范和遏制。
再融资规模的数据变化亦体现了这一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今年1至4月份的增发规模分别为1309.67亿元、581.94亿元、718.62亿元和352.24亿元,累计同比缩水超过40%。
与此同时,监管从严后的上市公司重大重组“失败”案例数量也在同比攀升。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的失败案例已达41例,同比去年的22起数量上升了86.36%。
“并购重组、再融资的一级半市场不仅是因为新规变严了,在监管执行、核查等方面都进行了从严强化,这导致我们接项目时的标准也提升了。”上述投行人士坦言。
严管产品套利
另一监管强化的细节,则体现在金融产品套利活动的治理上。
例如针对年初胎动的资管产品统一监管,虽然相关意见并未正式下发,但部分监管部门已就下辖资管产品的管理进行了升级。
例如基金业协会日前就对私募备案系统升级为“资产管理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并对股权、证券等业务提出分业经营要求;而在持牌的机构资管业务上,监管层近期也在依照新八条底线(《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资金池、高杠杆等不规范问题从严整肃。
无独有偶,在同业市场广泛开展的私募类ABS套利模式,也受到了监管层的约束;多地监管部门日前发文反映称,部分银行发起和投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资本套利等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所谓私募类ABS业务,是指银行、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合作,以专项计划等集合类资管产品作为载体,对一些现金流类资产进行伪证券化,并在交易所的资管份额转让平台、区域交易所进行转让,以实现“非标转标”、规避监管额度的套利活动。
“一般这个模式下,会引入第三方评级公司给资管计划评级,进而以评级为名义来规避风险资本和非标额度限制。”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则表示,“这块其实一直是灰色地带,如今监管强化,一些银行正在考虑将这类业务的风险资本系数和标准化资产性质适时作出调整。”
“管理层开始对产品监管套利活动高度重视的原因,一方面则是套利、嵌套活动增加了监管成本和监控难度,积聚了局部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源于其对于部分金融创新活动所衍生的套利行为,诱发资金脱实向虚,无法让金融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效力。”
愈多的高层表态和行动,都在流露出这一信号。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提出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6项任务”中,加强金融监管更是其中之一;而截至5月4日,新华社也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精神发表评述,提出“不断升级对金融业的监管”。
从不同类别理财产品统一监管的胎动,到私募业备案监管、分类经营的标准升级;从证监稽查专项执法的主动出击,再到IPO的从严审核和并购重组的新政落地,市场的诸多事件,都成为当下强化监管的脚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当前强化中的监管也进一步细化地体现在上市公司规范和打击金融产品套利治理两条主线上。
一方面据记者获悉,当下从严把关审核的IPO业务上,监管层正在就部分特殊行业酝酿更完善的信息披露要求;同时拟IPO企业也并非“一上了之”,其业绩下滑和亏损可能存在的风险提示不足将引来监管问责,而上市公司也同样需要更加严格的过程监管。
另一方面,从针对非标ABS监管指标的治理,到私募领域分业经营的要求,当前针对资管产品的监管动作则更多体现了统一标准、降低杠杆、防范套利的思路。
严把上市入口、过程
监管强化作用于公司领域,如今正体现在IPO、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入口的把关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治理提升上。
例如在去年四季度以来提速发行的IPO上,拟IPO公司的过会否决率正在不断提高。证监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否决率为6.2%;到去年四季度,否决率提升至7.5%;而截至2017年4月底,今年以来的否决率更是提高至10.9%。
与否决率提升同步的,是更多的审核披露要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监管层在从严把关的同时,也在考虑酝酿针对部分特殊行业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指引。
“网游等轻资产行业在IPO、重组项目并非会被‘一刀切’,但是某些行业轻资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也需要投资者和市场能看到并考量更多因素。”上海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提出更多的信披要求,实际上也是朝着更市场化的监管方向发展。”
而对于可能提速发行的拟IPO公司,其即便完成上市,也并不意味着监管就会“放松”。
5月4日,证监会官方在澄清IPO审核“内部通知”传闻与事实不符时透露,“如果企业上市后当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严重,但风险揭示不够充分,证监会将视情节轻重采取行政处罚或相应措施。”
“之前业绩变脸一直是次新股当中比较尴尬的情况,这种现象过去也偶有发生。”中信证券一位投行保代表示,“提出风险揭示的重要性,还是在强调信息披露这种市场化监管的导向,有时业绩头年变脸也并非就是公司自身问题,也有行业、政策等多重原因;但对于次新股来说,我认为它的风险揭示应该要比一般公司更充分详实。”
此外,对于已上市公司的借壳、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活动;监管层也自去年至今,陆续出台新政提高门槛,对上市公司的“随意折腾”现象进行规范和遏制。
再融资规模的数据变化亦体现了这一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今年1至4月份的增发规模分别为1309.67亿元、581.94亿元、718.62亿元和352.24亿元,累计同比缩水超过40%。
与此同时,监管从严后的上市公司重大重组“失败”案例数量也在同比攀升。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的失败案例已达41例,同比去年的22起数量上升了86.36%。
“并购重组、再融资的一级半市场不仅是因为新规变严了,在监管执行、核查等方面都进行了从严强化,这导致我们接项目时的标准也提升了。”上述投行人士坦言。
严管产品套利
另一监管强化的细节,则体现在金融产品套利活动的治理上。
例如针对年初胎动的资管产品统一监管,虽然相关意见并未正式下发,但部分监管部门已就下辖资管产品的管理进行了升级。
例如基金业协会日前就对私募备案系统升级为“资产管理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并对股权、证券等业务提出分业经营要求;而在持牌的机构资管业务上,监管层近期也在依照新八条底线(《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资金池、高杠杆等不规范问题从严整肃。
无独有偶,在同业市场广泛开展的私募类ABS套利模式,也受到了监管层的约束;多地监管部门日前发文反映称,部分银行发起和投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资本套利等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所谓私募类ABS业务,是指银行、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合作,以专项计划等集合类资管产品作为载体,对一些现金流类资产进行伪证券化,并在交易所的资管份额转让平台、区域交易所进行转让,以实现“非标转标”、规避监管额度的套利活动。
“一般这个模式下,会引入第三方评级公司给资管计划评级,进而以评级为名义来规避风险资本和非标额度限制。”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则表示,“这块其实一直是灰色地带,如今监管强化,一些银行正在考虑将这类业务的风险资本系数和标准化资产性质适时作出调整。”
“管理层开始对产品监管套利活动高度重视的原因,一方面则是套利、嵌套活动增加了监管成本和监控难度,积聚了局部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源于其对于部分金融创新活动所衍生的套利行为,诱发资金脱实向虚,无法让金融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效力。”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