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资讯
2017年稳增长更多靠减税 地方心有余而财力不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添加日期:2017年01月10日
近期,有关中国企业税负的讨论,还在持续发酵。
1月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闻发言人余斌在某公开论坛上表示,2017年尤其强调稳中求进,特别是稳增长的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稳增长主要是靠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现在,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上来。
在上述论坛上,一民营企业主“倒苦水”称,他的企业已经向地方预交了2019年的税。
所谓预缴税款,实则为一些地方为了短期财政收入数据的“好看”,让企业先交税,一段时间后再返还给企业的情况。这会占用企业资金,加重企业负担。
此前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部署2017年财政重点工作时指出,在促进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的同时,坚决防止和纠正收取“过头税”以及采取“空转”方式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
但现实是,在部分地区收入形势严峻、收支矛盾加大的背景下,如何让减税政策切实落地,还需要有更加系统的安排。
稳增长手段从稳投资到减税费
1月8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各方专家探讨2017年中国经济如何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稳中求进”。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美国特朗普经济政策及美元加息这三方面因素。
朱光耀指出,2016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7%,四季度有充分的信心在6.7%或者以上。
不过,机构普遍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何稳中求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闻发言人余斌表示,2017年尤其强调稳中求进,主要不是为了保就业,而是为了防控风险。因为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加上服务业占比的提高,服务业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得“稳”的目标发生重大变化。
与此同时,“稳”的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稳增长主要是增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现在,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来稳增长。
余斌进一步表示,2017年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效,需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来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投资生产积极性,改变民间投资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为中长期经济运行的稳定提供支撑。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金融危机过去八年时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熬”。我国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低迷,企业在煎熬中,需要政府推一把,下一步要考虑减税政策怎样助推企业一把。
地方减税心有余而财力不足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盈利不佳、投资意愿不高,多重压力下使得“减税”不得不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1月5日,针对近期关于中国企业税负重问题的讨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应,近十年来我国涉企两大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体现了普遍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的政策导向,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强化“放水养鱼”意识,在落实好现有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完善税收制度,研究新的减税降费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除了税收制度,也有人指出中国涉企收费、非税收入较为混乱。在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最近有声音认为企业税负过高,其实仔细掰开来算细账,主要是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企业成本高,主要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
此外,部分地方税收征管时还有收入指标。在1月8日的论坛上,一位民营企业主表示,“地方税务官员跟我们商量,说有困难,让我们预交税收。我们在外地投资的企业,已经预交到2019年的税了。”
有地方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排除在部分时点上会有这种行为,存在企业先交税,财政再返还给企业的情况。比如正常中旬缴税入库,让企业先交税,可能等到下个月以支出形式返还给企业,这会占用企业资金。
一位资深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浙一带此前的税收基本是留有余地,不会收全。近几年,税收征管力度在加大,应收尽收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在财政收入方面,各地会存在攀比,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财政收入增长,这导致基层政府收入注水、虚增造假的现象。不过,当前更加应该杜绝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政府收税太多,企业生产困境会加大。
数据含水分,在部分地区表现明显。如辽宁2015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下降30%多,辽宁省财政厅直言,除了受经济形势拖累,数据挤水分是导致财政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是近几年的常态。2016年全国预算报告,对于2016年财政收入增速的预期目标仅为3%。而即便全国收入目标已经调低,2016年部分地方财政收入仍然持续负增长,更多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资金要着重“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在地方收支矛盾加剧情况下,如何弥补支出缺口,是地方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也将影响减税降费的成效。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地方在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后,相应开支转由财政承担,为了弥补支出缺口,又提高其他项目收费标准。
1月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闻发言人余斌在某公开论坛上表示,2017年尤其强调稳中求进,特别是稳增长的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稳增长主要是靠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现在,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上来。
在上述论坛上,一民营企业主“倒苦水”称,他的企业已经向地方预交了2019年的税。
所谓预缴税款,实则为一些地方为了短期财政收入数据的“好看”,让企业先交税,一段时间后再返还给企业的情况。这会占用企业资金,加重企业负担。
此前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部署2017年财政重点工作时指出,在促进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的同时,坚决防止和纠正收取“过头税”以及采取“空转”方式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
但现实是,在部分地区收入形势严峻、收支矛盾加大的背景下,如何让减税政策切实落地,还需要有更加系统的安排。
稳增长手段从稳投资到减税费
1月8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各方专家探讨2017年中国经济如何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稳中求进”。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美国特朗普经济政策及美元加息这三方面因素。
朱光耀指出,2016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7%,四季度有充分的信心在6.7%或者以上。
不过,机构普遍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何稳中求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闻发言人余斌表示,2017年尤其强调稳中求进,主要不是为了保就业,而是为了防控风险。因为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加上服务业占比的提高,服务业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得“稳”的目标发生重大变化。
与此同时,“稳”的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稳增长主要是增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通过稳投资来稳增长。现在,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来稳增长。
余斌进一步表示,2017年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效,需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来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投资生产积极性,改变民间投资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为中长期经济运行的稳定提供支撑。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金融危机过去八年时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熬”。我国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低迷,企业在煎熬中,需要政府推一把,下一步要考虑减税政策怎样助推企业一把。
地方减税心有余而财力不足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盈利不佳、投资意愿不高,多重压力下使得“减税”不得不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1月5日,针对近期关于中国企业税负重问题的讨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应,近十年来我国涉企两大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体现了普遍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的政策导向,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强化“放水养鱼”意识,在落实好现有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完善税收制度,研究新的减税降费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除了税收制度,也有人指出中国涉企收费、非税收入较为混乱。在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最近有声音认为企业税负过高,其实仔细掰开来算细账,主要是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企业成本高,主要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
此外,部分地方税收征管时还有收入指标。在1月8日的论坛上,一位民营企业主表示,“地方税务官员跟我们商量,说有困难,让我们预交税收。我们在外地投资的企业,已经预交到2019年的税了。”
有地方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排除在部分时点上会有这种行为,存在企业先交税,财政再返还给企业的情况。比如正常中旬缴税入库,让企业先交税,可能等到下个月以支出形式返还给企业,这会占用企业资金。
一位资深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浙一带此前的税收基本是留有余地,不会收全。近几年,税收征管力度在加大,应收尽收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在财政收入方面,各地会存在攀比,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财政收入增长,这导致基层政府收入注水、虚增造假的现象。不过,当前更加应该杜绝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政府收税太多,企业生产困境会加大。
数据含水分,在部分地区表现明显。如辽宁2015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下降30%多,辽宁省财政厅直言,除了受经济形势拖累,数据挤水分是导致财政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是近几年的常态。2016年全国预算报告,对于2016年财政收入增速的预期目标仅为3%。而即便全国收入目标已经调低,2016年部分地方财政收入仍然持续负增长,更多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资金要着重“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在地方收支矛盾加剧情况下,如何弥补支出缺口,是地方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也将影响减税降费的成效。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地方在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后,相应开支转由财政承担,为了弥补支出缺口,又提高其他项目收费标准。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