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中国养老业困境:家庭缺乏认知和准备 老人不愿去机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添加日期:2016年12月05日
当你老了,会选择居家养老还是住进养老院?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速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增长速度和比重我国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平均水平。
然而,中国养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为5000-10000美元,我国还不到1000美元。我国将用26年走完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的老龄化进程。
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鄂俊宇有着20年的房地产开发经验,曾任地产上市公司(前亿城股份)董事总裁。通过参与国内著名养老机构的投资运营及进行国际交流,针对国家倡导的“9073”养老引导方针和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忽略适老性设计与配置给居家养老带来的各类风险隐患,鄂俊宇提出“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必要保障和前提条件”的理念。
11月30日,鄂俊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养老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行业基础薄弱、人才缺口巨大、国家公共资源及政策不足、企业能力滞后于政策导向、家庭老人和子女缺乏养老认知和准备”。
风口大开但老人受益多少?
经过2015年资本盲目进入养老产业后,到2016年资本逐渐回归理性。没有成熟商业模式的小型机构逐渐淡出,而优质的养老标的被争相追投。
中健联盟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资本进入养老业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政府通过PPP鼓励社会资本助力区域养老产业发展。第二,继今年年初安康通被南京新百(32.820, 0.00, 0.00%)收购后,深耕一线城市多年、运营较为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这些养老机构借此加快连锁化布局。第三,智慧养老平台获风投青睐。这类平台以轻资产的养老标的为主,投资体量大都在千万量级,且大部分停留在A轮阶段。第四,上市公司趋于务实不烧钱地切入养老领域。截至11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切入养老行业的企业有19家,主业覆盖家政、医疗、旅居、保健品和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等领域,而非养老行业的关键业务。
发布该报告的课题组认为,通过资本助力,养老行业将逐渐度过起步期。养老机构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可通过被并入运营稳定的上市公司,解决现阶段资金和客流难题,从而做大规模。上市公司若想切入养老产业,重资产建立养老机构或做养老服务提供商并不明智,而可通过并购优质标的切入,在养老产业发展初期开始布局。
但最重要的是,老人真正能受益多少?
“现在是风口大开(指养老业),我们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拿回来了,但我们2015年的养老产业相当于日本1985年的阶段。”鄂俊宇认为,中国养老业的发展有时会超前,有时也想当然或过于自信。
“现在到底有多少老人真正因为国家、社会资本受益?比例很小。”这是鄂俊宇作为一个养老从业者的困惑。
机构养老不能承受之重
鄂俊宇认为,资本介入养老目前存在泡沫,而资本和养老的嫁接也存在错位。“一方面,资本对于养老本身的价值认知不够专业;另一方面,所有从事养老的企业并没有能力跟资本进行对接,善用资本的能力比较弱。”
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养老机构运营者。他们对养老产业的普遍认识是,风口很大,产业空间广阔,但困惑也非常多。
首开集团董事长潘利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机构养老目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养老产业,真正为养老服务,运营者并没有指望靠这部分产业盈利多大。这部分最好借助存量资源,以社区养老的方式进入,最好是轻资产公司。另一部分是开发商做养老地产,基本是地产和养老结合的重资产。绝大部分把养老当做销售元素,属地产概念,也是目前做养老地产的困惑。
记者在走访养老机构过程中发现,尽管探索多年,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老人普遍不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而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多数也是出于现实“无奈”。要么是子女工作太忙,要么是“居家养老”风险太大。而目前很少有企业在养老方面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盈利模式。在具体运行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更倾向于中高端养老;中低端养老的大量缺乏使不少经济条件匮乏的老人无缘养老机构。
“原来政策思路是机构养老为支撑,现在改为机构养老为补充。这是政策的一个调整。原来国家希望通过养老院、社会资本和国家资本、公办民营等机构养老来应对老龄化,但最后发现,建多少养老院都应对不了老龄化进程带来的诸多问题。” 鄂俊宇称。
他认为,面对老龄化,我国养老业的发现现状非常不足。“日本老龄化是伴随经济上升的路径;欧美是伴随福利政策的依托。但中国没有这些前提条件,也没准备好,这是最大的问题。我国养老行业的现状是基础薄弱,人才缺口巨大;企业运营能力滞后于政策导向。另外我国家庭中,子女缺乏养老的认知和准备,很多老人不愿意去机构。”
老年人未来在家养老?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早在2011年2月,民政部便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即“9073”养老引导方针: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一份题为《居家养老模式下,住宅适老化通用设计研究》的报告指出,“9073”方针中,居家养老更贴近我国人民的思维观念,又尊重老年人长期在家庭中形成的生活习惯,为更多老年人和家庭所接受。虽然很多新建住宅小区都配套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配建老年公寓,但社区养老依然需要依靠普通住宅作为主要载体,提供上门照料服务为主、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设服务设施为辅。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教司马蕾研究发现,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是世界闻名的高福利国家。而北欧模式同时也以高税收、高收入、高消费、低失业率著称。北欧模式能令老年人充分享受包括住房在内的各项国家福利。北欧的社会养老模式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经历了从大规模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的观念转变。
司马蕾表示,目前对老年人的住宅改造进行支援,以让其尽量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已经成为各国共识。例如丹麦的《老年住宅法》以“尽量延长在自己家中居住的时间”为口号,制定了一系列住宅改造和居家服务政策。瑞典《社会服务法》规定,“应该尽量让老年人能独立生活,并努力让他们能与社会的其他人群一起参与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瑞典在1984年提出了“终身住在自己家”的方针,同时也开始提供面向老人的住宅改造服务。
居家养老也是鄂俊宇选择的转型方向。这位有二十多年房地产从业经验的“地产老兵”认为,不同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居家养老”对于从业者而言,还能免于政策波动所带来的市场情绪变化。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速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增长速度和比重我国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平均水平。
然而,中国养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为5000-10000美元,我国还不到1000美元。我国将用26年走完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的老龄化进程。
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鄂俊宇有着20年的房地产开发经验,曾任地产上市公司(前亿城股份)董事总裁。通过参与国内著名养老机构的投资运营及进行国际交流,针对国家倡导的“9073”养老引导方针和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忽略适老性设计与配置给居家养老带来的各类风险隐患,鄂俊宇提出“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必要保障和前提条件”的理念。
11月30日,鄂俊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养老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行业基础薄弱、人才缺口巨大、国家公共资源及政策不足、企业能力滞后于政策导向、家庭老人和子女缺乏养老认知和准备”。
风口大开但老人受益多少?
经过2015年资本盲目进入养老产业后,到2016年资本逐渐回归理性。没有成熟商业模式的小型机构逐渐淡出,而优质的养老标的被争相追投。
中健联盟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资本进入养老业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政府通过PPP鼓励社会资本助力区域养老产业发展。第二,继今年年初安康通被南京新百(32.820, 0.00, 0.00%)收购后,深耕一线城市多年、运营较为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这些养老机构借此加快连锁化布局。第三,智慧养老平台获风投青睐。这类平台以轻资产的养老标的为主,投资体量大都在千万量级,且大部分停留在A轮阶段。第四,上市公司趋于务实不烧钱地切入养老领域。截至11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切入养老行业的企业有19家,主业覆盖家政、医疗、旅居、保健品和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等领域,而非养老行业的关键业务。
发布该报告的课题组认为,通过资本助力,养老行业将逐渐度过起步期。养老机构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可通过被并入运营稳定的上市公司,解决现阶段资金和客流难题,从而做大规模。上市公司若想切入养老产业,重资产建立养老机构或做养老服务提供商并不明智,而可通过并购优质标的切入,在养老产业发展初期开始布局。
但最重要的是,老人真正能受益多少?
“现在是风口大开(指养老业),我们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拿回来了,但我们2015年的养老产业相当于日本1985年的阶段。”鄂俊宇认为,中国养老业的发展有时会超前,有时也想当然或过于自信。
“现在到底有多少老人真正因为国家、社会资本受益?比例很小。”这是鄂俊宇作为一个养老从业者的困惑。
机构养老不能承受之重
鄂俊宇认为,资本介入养老目前存在泡沫,而资本和养老的嫁接也存在错位。“一方面,资本对于养老本身的价值认知不够专业;另一方面,所有从事养老的企业并没有能力跟资本进行对接,善用资本的能力比较弱。”
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养老机构运营者。他们对养老产业的普遍认识是,风口很大,产业空间广阔,但困惑也非常多。
首开集团董事长潘利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机构养老目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养老产业,真正为养老服务,运营者并没有指望靠这部分产业盈利多大。这部分最好借助存量资源,以社区养老的方式进入,最好是轻资产公司。另一部分是开发商做养老地产,基本是地产和养老结合的重资产。绝大部分把养老当做销售元素,属地产概念,也是目前做养老地产的困惑。
记者在走访养老机构过程中发现,尽管探索多年,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老人普遍不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而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多数也是出于现实“无奈”。要么是子女工作太忙,要么是“居家养老”风险太大。而目前很少有企业在养老方面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盈利模式。在具体运行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更倾向于中高端养老;中低端养老的大量缺乏使不少经济条件匮乏的老人无缘养老机构。
“原来政策思路是机构养老为支撑,现在改为机构养老为补充。这是政策的一个调整。原来国家希望通过养老院、社会资本和国家资本、公办民营等机构养老来应对老龄化,但最后发现,建多少养老院都应对不了老龄化进程带来的诸多问题。” 鄂俊宇称。
他认为,面对老龄化,我国养老业的发现现状非常不足。“日本老龄化是伴随经济上升的路径;欧美是伴随福利政策的依托。但中国没有这些前提条件,也没准备好,这是最大的问题。我国养老行业的现状是基础薄弱,人才缺口巨大;企业运营能力滞后于政策导向。另外我国家庭中,子女缺乏养老的认知和准备,很多老人不愿意去机构。”
老年人未来在家养老?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早在2011年2月,民政部便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即“9073”养老引导方针: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一份题为《居家养老模式下,住宅适老化通用设计研究》的报告指出,“9073”方针中,居家养老更贴近我国人民的思维观念,又尊重老年人长期在家庭中形成的生活习惯,为更多老年人和家庭所接受。虽然很多新建住宅小区都配套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配建老年公寓,但社区养老依然需要依靠普通住宅作为主要载体,提供上门照料服务为主、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设服务设施为辅。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教司马蕾研究发现,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是世界闻名的高福利国家。而北欧模式同时也以高税收、高收入、高消费、低失业率著称。北欧模式能令老年人充分享受包括住房在内的各项国家福利。北欧的社会养老模式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经历了从大规模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的观念转变。
司马蕾表示,目前对老年人的住宅改造进行支援,以让其尽量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已经成为各国共识。例如丹麦的《老年住宅法》以“尽量延长在自己家中居住的时间”为口号,制定了一系列住宅改造和居家服务政策。瑞典《社会服务法》规定,“应该尽量让老年人能独立生活,并努力让他们能与社会的其他人群一起参与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瑞典在1984年提出了“终身住在自己家”的方针,同时也开始提供面向老人的住宅改造服务。
居家养老也是鄂俊宇选择的转型方向。这位有二十多年房地产从业经验的“地产老兵”认为,不同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居家养老”对于从业者而言,还能免于政策波动所带来的市场情绪变化。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