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全口径跨境融资试点扩大 外债事前审批取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添加日期:2016年01月25日
1月22日晚,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称,将企业扩大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的企业。自1月25日实行。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于去年2月在上海自贸区开始试点。
《通知》称,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央行和外管局将不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由于目前人民币处于贬值预期下,市场主体正在去外币借款杠杆,因此市场对这一通知的推出时点有所疑惑。
对此,有银行业消息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外管局近期目标是“控流出、扩流入、降逆差”,选择在此时点推广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在为资金流入“铺路”。
“在这个时点推行,其实也是压力最小的时候。”前述消息人士称。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自贸区试点全口径跨境融资时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扩大试点的条件已经成熟。
2015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当时的一大创举,就是上调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杠杆率。
根据《细则》,区内法人企业的境外融资上限设定为资本的2倍。银行上海市级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单元(如上海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设定为其境内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
彼时,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在原来的外债管理模式和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任选一种。
“原来每家银行在外管局有个短期外债额度,外债的作用仅仅是对外币流动性的补充,比如帮客户进行外币支付,这是银行必要的一个额度,但额度都很小,每年锁定一次。这次的创新在于,把资本约束变成整体的机制。”浦发银行贸易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朱承备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对企业设置跨境融资的上限额度,专门是为投融资便利服务。据朱承备此前介绍,比如企业有海外并购需求,觉得境内融资太贵,可以到境外融资。一个方法是企业可以用它自己资金的2倍为限去借;还有一种,通过银行,银行借来给它用,这样就打开了境外资金市场的通道。
一位国有大行上海自贸区分行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细则给企业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低融资成本,自贸区银行和企业可以从境外借入低成本的资金。
“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以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融资,利用不同的利率和汇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根据原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政策,区内银行可以按照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借入外债。
“去年上半年,由于境内外利差,人民币尚未贬值,这一额度用得比较多。”前述上海自贸区分行负责人表示。
此次推广后,试点范围扩至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四个自贸区的企业。
多位上海自贸区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对银行而言,通知下发后相当于总行统一调度跨境融资额度,原上海自贸区的相关额度自动失效。
按照《通知》,试点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不得超过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计算方法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其中,企业、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均为1。净资产方面,企业按净资产计算,金融机构按核心资本计算。跨境融资杠杆率方面,企业为1,金融机构为0.8。换言之,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的上限为核心资本的8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2015年三季度末)计算,工行跨境融资额度上限最大为1.21万亿元,其次为建行1.02万亿元。
“额度放得还是比较大。”前述上海自贸区分行负责人表示,“但是现在人民币贬值存在预期,境内外利差收窄,外汇借款需求已经减少。”
自贸区注册企业外债额度则有所降低。按照全国版规定,企业跨境融资杠杆为1倍,而此前则为2倍。
“企业对境外市场不是很熟悉,之前虽然有对外借款额度,但是经常通过自贸区分行借款,因此额度降低对企业影响不大。”前述自贸区分行负责人表示。
“根据目前的汇率和境内外资金成本情况企业会较少选择到境外融资,特别是人民币,现在资金价格已经倒挂。很多企业也在收缩美元负债。”上海自贸区银行人士表示,“但也有一种情况,企业有直接的美元收入,借美元,还的也是美元,相对影响小一些,需求还是有的。”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于去年2月在上海自贸区开始试点。
《通知》称,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央行和外管局将不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由于目前人民币处于贬值预期下,市场主体正在去外币借款杠杆,因此市场对这一通知的推出时点有所疑惑。
对此,有银行业消息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外管局近期目标是“控流出、扩流入、降逆差”,选择在此时点推广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在为资金流入“铺路”。
“在这个时点推行,其实也是压力最小的时候。”前述消息人士称。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自贸区试点全口径跨境融资时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扩大试点的条件已经成熟。
2015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当时的一大创举,就是上调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杠杆率。
根据《细则》,区内法人企业的境外融资上限设定为资本的2倍。银行上海市级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单元(如上海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设定为其境内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
彼时,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在原来的外债管理模式和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任选一种。
“原来每家银行在外管局有个短期外债额度,外债的作用仅仅是对外币流动性的补充,比如帮客户进行外币支付,这是银行必要的一个额度,但额度都很小,每年锁定一次。这次的创新在于,把资本约束变成整体的机制。”浦发银行贸易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朱承备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对企业设置跨境融资的上限额度,专门是为投融资便利服务。据朱承备此前介绍,比如企业有海外并购需求,觉得境内融资太贵,可以到境外融资。一个方法是企业可以用它自己资金的2倍为限去借;还有一种,通过银行,银行借来给它用,这样就打开了境外资金市场的通道。
一位国有大行上海自贸区分行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细则给企业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低融资成本,自贸区银行和企业可以从境外借入低成本的资金。
“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以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融资,利用不同的利率和汇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根据原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政策,区内银行可以按照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借入外债。
“去年上半年,由于境内外利差,人民币尚未贬值,这一额度用得比较多。”前述上海自贸区分行负责人表示。
此次推广后,试点范围扩至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四个自贸区的企业。
多位上海自贸区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对银行而言,通知下发后相当于总行统一调度跨境融资额度,原上海自贸区的相关额度自动失效。
按照《通知》,试点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不得超过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计算方法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其中,企业、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均为1。净资产方面,企业按净资产计算,金融机构按核心资本计算。跨境融资杠杆率方面,企业为1,金融机构为0.8。换言之,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的上限为核心资本的8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2015年三季度末)计算,工行跨境融资额度上限最大为1.21万亿元,其次为建行1.02万亿元。
“额度放得还是比较大。”前述上海自贸区分行负责人表示,“但是现在人民币贬值存在预期,境内外利差收窄,外汇借款需求已经减少。”
自贸区注册企业外债额度则有所降低。按照全国版规定,企业跨境融资杠杆为1倍,而此前则为2倍。
“企业对境外市场不是很熟悉,之前虽然有对外借款额度,但是经常通过自贸区分行借款,因此额度降低对企业影响不大。”前述自贸区分行负责人表示。
“根据目前的汇率和境内外资金成本情况企业会较少选择到境外融资,特别是人民币,现在资金价格已经倒挂。很多企业也在收缩美元负债。”上海自贸区银行人士表示,“但也有一种情况,企业有直接的美元收入,借美元,还的也是美元,相对影响小一些,需求还是有的。”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