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改革这一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添加日期:2014年03月05日
[摘要]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在15个领域提出60项任务,涉及330多项较大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如果要为2013年的中国经济大局找一个关键词,“改革”可谓当之无愧。李克强总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豪言仍在耳边,过去一年,中国的改革已在新的阶段上深刻开启。
据官方媒体报道,在去年一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改革”一词总计出现了191次,在有效词汇的出现频率中排名第一。这39次常务会议(截至2月26日)所讨论过的100个左右的议题中,涉及“改革”的议题数量同样排在首位。
3个多月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在15个领域提出60项任务,涉及330多项较大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过去一年,本届政府至少在行政审批改革、营改增、利率市场化等31个方面推出具体改革措施,这意味着,全会60项改革目标启动实施过半。
在改革的大幕下,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聚焦民生的大政方针,在稳住宏观大局的同时,为国民经济注入蓬勃的新生活力;放眼国际,在“高铁外交”、“装备外交”的烘托下,高瞻远瞩、营造和平氛围的外交新风格正日益成熟。
简政放权成“抓手”
在千头万绪的改革议程中,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的主要工作抓手和改革当头炮表现得尤为亮眼。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1700余项。李克强总理承诺,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其中的1/3,即567项。
本报记者梳理,履新后的第一年,本届政府召开的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与政府职能转变有关的议题至少出现了15次。从具体项目上看,去年3月至今年2月,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已达362项。
这些以“削权”为主旨的改革,换来的是市场的大大松绑和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7.63%,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29.98%,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2013年,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源源不断释放的“红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一位政府人士对此也持相同观点:“简政放权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重大措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还在一步一步推进,这对市场预期的改变非常重要。改革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不仅会影响当前,也会影响长远的市场信心。”
“上下限”创新调控思路
如果说简政放权是当头炮,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则是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的又一个亮点。
中国经济在去年一、二季度曾出现明显下滑,在境外机构纷纷唱空中国经济之时,李克强在广西经济座谈会上明确表示,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此后,在2013年年中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了宏观调控的“上限”与“下限”的概念。他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合理区间论”提出两个月后,中国经济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研究机构也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事后分析,“上下限管理”和“合理区间”的说法,对提振市场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10月21日,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再次拓展了对“合理区间”的表述。他说:“我们要引导市场预期,确定合理区间,下限是经济增速不低于7.5%左右,上限是CPI不超过3.5%左右……在这个区间内,尽可能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
确定“下限”和“上限”的合理区间,实质上是在把控中国经济的平衡,从长远角度实施宏观调控。只有平衡的发展,中国经济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把握这个平衡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去激发市场活力,从而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事实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正确有效的。即使面对内外重叠的困境,中国还是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改革贵在行动
在改革蓝图指引下,新一届政府在行动力上更为果敢和坚决。
人民网梳理了过去一年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提及市场化改革的有13次,积极财政政策3次,金融改革4次。
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既有简政放权的连续动作,更有很多都是围绕改革工商登记制度、营改增扩围、民间投资效果评估等执行问题展开的推进措施。
去年7月,国务院发文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营运市场;同月,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得到推进。10月,注册资本等级制度改革开启,放宽市场主体准入。12月决定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这些决策将改革推向深入,在很多社会期待已久的领域进一步突破。
在金融领域,改革更是超出人们的预期。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上海自贸区的试点中稳健推进,突破不断。
其他各项金融改革也层出不穷:2013年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货币存量;9月6日,国债期货交易在时隔18年之后重 启;10月8日,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开始实施;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
构筑民生“安全网”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通过努力,健全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减轻群众后顾之忧,把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持久的拉动力量。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3年,新一届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民生优先的理念更加成熟,全力保障民生改善的措施更加有力,多项民生领域改革相继破冰。
2013年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福建、河南、江苏、四川、陕西等省相继出台细则。
2013年12月,公安部提出户籍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此外,保障房建设和棚户改造也在去年取得巨大成果。
营造和平外交氛围
一年来,中国在外交上明确展现出了新的思路,特点鲜明。
在工作重点上,党中央、国务院将对周边地区的和平睦邻外交视为重中之重。早在新一届政府伊始,习近平主席就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了要建设“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周边外交。这一年,国家领导人出访了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泰国、文莱等周边国家,其中与俄罗斯和印度领导人达成了年内互访。2013年年底,还历史性地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把周边外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在地缘方向上,新一届政府特别强调“向西开放”,提出了被称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经济上,我国外交都是以面向太平洋、向东为主要方向。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中国开始加速调整外交的地缘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实际上是要把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向欧亚大陆腹地伸展,并打通从陆上通向中亚和中东能源产地的通道。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打造从东南亚、南亚延伸到中东乃至东非的经贸和能源合作的通道。这一年里,李克强对“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内的越南、泰国、文莱、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罗马尼亚等进行了访问。中国已经开始或将要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国开展一系列港口建设、货运仓储和特别经济区的合作。
在务实合作上,新一届政府加强了外交的实效性,尤其体现在“高铁外交”、“装备外交”上。国家领导人通过访问欧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将中国的高铁和优势装备推向了全世界,全面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质。
目前,中国正在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或洽谈,未来将有望建设一个连接中国与周边乃至横穿亚欧大陆的交通网。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领导人亲力亲为,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中国与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领导人共同宣布,就匈塞引进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达成共识。在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就中泰高铁合作达成了共识。在2013年底于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中国与泰国、老挝签署协议,将修建中老泰高速铁路,此外还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四国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据官方媒体报道,在去年一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改革”一词总计出现了191次,在有效词汇的出现频率中排名第一。这39次常务会议(截至2月26日)所讨论过的100个左右的议题中,涉及“改革”的议题数量同样排在首位。
3个多月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在15个领域提出60项任务,涉及330多项较大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过去一年,本届政府至少在行政审批改革、营改增、利率市场化等31个方面推出具体改革措施,这意味着,全会60项改革目标启动实施过半。
在改革的大幕下,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聚焦民生的大政方针,在稳住宏观大局的同时,为国民经济注入蓬勃的新生活力;放眼国际,在“高铁外交”、“装备外交”的烘托下,高瞻远瞩、营造和平氛围的外交新风格正日益成熟。
简政放权成“抓手”
在千头万绪的改革议程中,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的主要工作抓手和改革当头炮表现得尤为亮眼。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1700余项。李克强总理承诺,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其中的1/3,即567项。
本报记者梳理,履新后的第一年,本届政府召开的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与政府职能转变有关的议题至少出现了15次。从具体项目上看,去年3月至今年2月,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已达362项。
这些以“削权”为主旨的改革,换来的是市场的大大松绑和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7.63%,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29.98%,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2013年,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源源不断释放的“红利”,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一位政府人士对此也持相同观点:“简政放权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重大措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还在一步一步推进,这对市场预期的改变非常重要。改革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不仅会影响当前,也会影响长远的市场信心。”
“上下限”创新调控思路
如果说简政放权是当头炮,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则是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的又一个亮点。
中国经济在去年一、二季度曾出现明显下滑,在境外机构纷纷唱空中国经济之时,李克强在广西经济座谈会上明确表示,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此后,在2013年年中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了宏观调控的“上限”与“下限”的概念。他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合理区间论”提出两个月后,中国经济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研究机构也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事后分析,“上下限管理”和“合理区间”的说法,对提振市场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10月21日,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再次拓展了对“合理区间”的表述。他说:“我们要引导市场预期,确定合理区间,下限是经济增速不低于7.5%左右,上限是CPI不超过3.5%左右……在这个区间内,尽可能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
确定“下限”和“上限”的合理区间,实质上是在把控中国经济的平衡,从长远角度实施宏观调控。只有平衡的发展,中国经济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把握这个平衡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去激发市场活力,从而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事实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正确有效的。即使面对内外重叠的困境,中国还是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改革贵在行动
在改革蓝图指引下,新一届政府在行动力上更为果敢和坚决。
人民网梳理了过去一年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提及市场化改革的有13次,积极财政政策3次,金融改革4次。
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既有简政放权的连续动作,更有很多都是围绕改革工商登记制度、营改增扩围、民间投资效果评估等执行问题展开的推进措施。
去年7月,国务院发文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营运市场;同月,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得到推进。10月,注册资本等级制度改革开启,放宽市场主体准入。12月决定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这些决策将改革推向深入,在很多社会期待已久的领域进一步突破。
在金融领域,改革更是超出人们的预期。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上海自贸区的试点中稳健推进,突破不断。
其他各项金融改革也层出不穷:2013年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货币存量;9月6日,国债期货交易在时隔18年之后重 启;10月8日,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开始实施;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
构筑民生“安全网”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通过努力,健全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减轻群众后顾之忧,把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持久的拉动力量。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3年,新一届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民生优先的理念更加成熟,全力保障民生改善的措施更加有力,多项民生领域改革相继破冰。
2013年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福建、河南、江苏、四川、陕西等省相继出台细则。
2013年12月,公安部提出户籍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此外,保障房建设和棚户改造也在去年取得巨大成果。
营造和平外交氛围
一年来,中国在外交上明确展现出了新的思路,特点鲜明。
在工作重点上,党中央、国务院将对周边地区的和平睦邻外交视为重中之重。早在新一届政府伊始,习近平主席就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了要建设“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周边外交。这一年,国家领导人出访了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泰国、文莱等周边国家,其中与俄罗斯和印度领导人达成了年内互访。2013年年底,还历史性地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把周边外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在地缘方向上,新一届政府特别强调“向西开放”,提出了被称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安全上还是经济上,我国外交都是以面向太平洋、向东为主要方向。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中国开始加速调整外交的地缘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实际上是要把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向欧亚大陆腹地伸展,并打通从陆上通向中亚和中东能源产地的通道。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打造从东南亚、南亚延伸到中东乃至东非的经贸和能源合作的通道。这一年里,李克强对“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内的越南、泰国、文莱、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罗马尼亚等进行了访问。中国已经开始或将要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国开展一系列港口建设、货运仓储和特别经济区的合作。
在务实合作上,新一届政府加强了外交的实效性,尤其体现在“高铁外交”、“装备外交”上。国家领导人通过访问欧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将中国的高铁和优势装备推向了全世界,全面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质。
目前,中国正在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或洽谈,未来将有望建设一个连接中国与周边乃至横穿亚欧大陆的交通网。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领导人亲力亲为,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中国与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领导人共同宣布,就匈塞引进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达成共识。在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就中泰高铁合作达成了共识。在2013年底于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中国与泰国、老挝签署协议,将修建中老泰高速铁路,此外还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四国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