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区块链金融“敲门”:国内银行保险机构谨慎观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添加日期:2016年10月10日
导读
国内银行保险机构在区块链金融的布局方面显得颇为谨慎。除了平安集团等少数金融机构加入R3分布式分类账联盟,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对区块链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IBM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未来四年全球约66%的银行将拥有颇具规模的、可实现商业化用途的区块链金融技术。
究其原因,欧美大型银行纷纷在区块链金融技术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去年,区块链成为美国风险投资领域获得最多融资额的板块之一,募资额突破1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最多的,是摩根大通、花旗等传统银行机构。
相比而言,国内银行保险机构在区块链金融的布局方面则显得相对谨慎。除了平安集团等少数金融机构加入R3分布式分类账联盟,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对区块链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区块链金融的冲击
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指出,国内银行保险机构态度谨慎背后,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尚未出台区块链金融的相关操作指引,他们担心现在的努力可能因为政策变化而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当前区块链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尚无成功案例与可行模式,高层倾向先观望为主。
在不少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全新的交易与溯源模式,区块链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信用体系,势必对传统金融业务构成不小的冲击——在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下,任何金融交易服务所涉及的信用评估,主要由银行保险机构自主评级,以贷款业务为例,在客户申请贷款时,银行需要根据客户以往还款数据给客户一个信用评级,以此确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确定贷款利率的高低,与此应对的是,银行面临客户信息收集涉及面广、环节多、链条长、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成本高、决策程序冗长等操作痛点。
在区块链金融模式下,它一方面通过链接密码保证借款方信息数据安全且不能篡改,另一方面将每笔贷款还款信息程序化记录、储存、传递、核实、公开,因此信贷双方可以随时得到以往完整的信贷记录和信用状况,最大限度避免金融机构主观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影响(降低道德风险发生概率),从而构建出一种低成本、覆盖面广、安全可靠、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
在他们看来,一旦区块链的信用创造模式在金融领域得到大范围普及,势必颠覆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的信用评级生态圈,这也是不少专业学者认为区块链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在2016中国(上海)首届区块链新金融高峰论坛指出,目前区块链新兴科技属于初期发展阶段,未来会革新整个金融业传统的基本架构。
具体而言,由于区块链具有交易去中心化、分布式处理等特性,因此可以提高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并降低中间渠道成本,模式不再依赖于保险中间商或中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区块链技术所形成的新金融业态,将对传统银行业务构成三大挑战,一是支付功能;二是信用中介功能;三是信用创造功能以及整体金融服务的功能。
或许是感受到区块链金融的冲击,不少欧美投行纷纷迅速拿出应对策略——师夷之长以制夷。比如花旗银行在区块链基础上,试水名为“花旗币(Citicoin)”的加密货币;瑞银集团则在伦敦成立了区块链金融研发实验室,探索区块链在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应用。
相比而言,国内银行的动作似乎慢了一拍。但在上述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看来,尽管尚未涉足区块链金融业务,国内不少银行已经闻风而动,开始与区块链金融研发机构私下接触,了解其业务模式与最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悄悄”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一批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国内银行保险机构,正悄悄借助区块链金融实现弯道超车的目的。
近期,微众银行与华瑞银行联合开发了一套区块链应用系统,可用于两家银行微粒贷联合贷款的结算、清算。
按照传统的做法,交易和资金结算是分开的,双方银行各自记账,银行交易完成后,双方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账。因为数据是由对手记录的,双方无法确认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但在引入区块链系统后,这两家银行的微粒贷相关信息都被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上,而且无法篡改,交易过程伴随清算过程,可以完成实时清算。由此省去繁琐的数据交换及清算工作,资金使用效率也能得到较大提升。
一位微众银行人士坦言,若这项业务得到普及,微信银行可能迅速普及自己的微粒贷业务到各个合作金融机构,并迅速做大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众安保险也在尝试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险业务创新模式。比如,针对区块链具有数据不会泄露与丢失等技术特点,保险公司可以将保单信息、客户信息以及理赔信息放到区块链进行存储,避免意外事故对数据安全的冲击;此外,保险公司还希望区块链能在保险业务场景化拓展方面扮演新的角色,比如在区块链平台引入积分联盟等共享经济理念,通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进一步拓展业务规模。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国内传统金融机构对区块链金融的布局,主要还是聚焦在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与优化系统处理效率层面,相比而言,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已经运用区块链金融技术构建全新的支付、信用评级、信贷业务等金融服务生态圈。
“或许,传统银行保险机构不希望自己成为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牺牲品。”一位国内银行技术部门人士表示。
在他看来,区块链金融要颠覆传统金融机构生态圈,还为时尚早。毕竟,区块链金融仍无法创造更完善的风险定价体系。
“这也是区块链金融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位国内银行技术部门人士表示,如果没有风险定价能力,即使交易各方通过区块链平台获取更全面透明的以往交易信息与信用状况,也不知道如何定价化解未来潜在的各类风险,导致区块链金融未来发展很可能集中在支付、信用收集、记账等环节,最终沦为传统银行保险机构提高业务服务效率的工具。这也是欧美大型金融机构频频股权投资区块链金融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的意图,就是将区块链金融最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传统金融业务自我创新的路径。
相比而言,国内银行尚未采取类似的策略。
“不是国内银行不想投资尽早布局,而是受到很多政策制约。”前述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表示,一方面银行机构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不大会投资那些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区块链金融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国内银行法规尚未允许银行直接股权投资企业,也让银行对区块链金融机构投资只能敬而远之。
“现在我们能做的,是与某些区块链金融机构开展沟通,先探讨某些具有操作性的区块链金融业务,等待政策放开后再尽早布局,让自己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位置。”他表示。
国内银行保险机构在区块链金融的布局方面显得颇为谨慎。除了平安集团等少数金融机构加入R3分布式分类账联盟,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对区块链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IBM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未来四年全球约66%的银行将拥有颇具规模的、可实现商业化用途的区块链金融技术。
究其原因,欧美大型银行纷纷在区块链金融技术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去年,区块链成为美国风险投资领域获得最多融资额的板块之一,募资额突破1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最多的,是摩根大通、花旗等传统银行机构。
相比而言,国内银行保险机构在区块链金融的布局方面则显得相对谨慎。除了平安集团等少数金融机构加入R3分布式分类账联盟,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对区块链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区块链金融的冲击
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指出,国内银行保险机构态度谨慎背后,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尚未出台区块链金融的相关操作指引,他们担心现在的努力可能因为政策变化而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当前区块链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尚无成功案例与可行模式,高层倾向先观望为主。
在不少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全新的交易与溯源模式,区块链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信用体系,势必对传统金融业务构成不小的冲击——在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下,任何金融交易服务所涉及的信用评估,主要由银行保险机构自主评级,以贷款业务为例,在客户申请贷款时,银行需要根据客户以往还款数据给客户一个信用评级,以此确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确定贷款利率的高低,与此应对的是,银行面临客户信息收集涉及面广、环节多、链条长、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成本高、决策程序冗长等操作痛点。
在区块链金融模式下,它一方面通过链接密码保证借款方信息数据安全且不能篡改,另一方面将每笔贷款还款信息程序化记录、储存、传递、核实、公开,因此信贷双方可以随时得到以往完整的信贷记录和信用状况,最大限度避免金融机构主观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影响(降低道德风险发生概率),从而构建出一种低成本、覆盖面广、安全可靠、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
在他们看来,一旦区块链的信用创造模式在金融领域得到大范围普及,势必颠覆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的信用评级生态圈,这也是不少专业学者认为区块链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在2016中国(上海)首届区块链新金融高峰论坛指出,目前区块链新兴科技属于初期发展阶段,未来会革新整个金融业传统的基本架构。
具体而言,由于区块链具有交易去中心化、分布式处理等特性,因此可以提高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并降低中间渠道成本,模式不再依赖于保险中间商或中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区块链技术所形成的新金融业态,将对传统银行业务构成三大挑战,一是支付功能;二是信用中介功能;三是信用创造功能以及整体金融服务的功能。
或许是感受到区块链金融的冲击,不少欧美投行纷纷迅速拿出应对策略——师夷之长以制夷。比如花旗银行在区块链基础上,试水名为“花旗币(Citicoin)”的加密货币;瑞银集团则在伦敦成立了区块链金融研发实验室,探索区块链在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应用。
相比而言,国内银行的动作似乎慢了一拍。但在上述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看来,尽管尚未涉足区块链金融业务,国内不少银行已经闻风而动,开始与区块链金融研发机构私下接触,了解其业务模式与最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悄悄”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一批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国内银行保险机构,正悄悄借助区块链金融实现弯道超车的目的。
近期,微众银行与华瑞银行联合开发了一套区块链应用系统,可用于两家银行微粒贷联合贷款的结算、清算。
按照传统的做法,交易和资金结算是分开的,双方银行各自记账,银行交易完成后,双方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账。因为数据是由对手记录的,双方无法确认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但在引入区块链系统后,这两家银行的微粒贷相关信息都被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上,而且无法篡改,交易过程伴随清算过程,可以完成实时清算。由此省去繁琐的数据交换及清算工作,资金使用效率也能得到较大提升。
一位微众银行人士坦言,若这项业务得到普及,微信银行可能迅速普及自己的微粒贷业务到各个合作金融机构,并迅速做大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众安保险也在尝试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险业务创新模式。比如,针对区块链具有数据不会泄露与丢失等技术特点,保险公司可以将保单信息、客户信息以及理赔信息放到区块链进行存储,避免意外事故对数据安全的冲击;此外,保险公司还希望区块链能在保险业务场景化拓展方面扮演新的角色,比如在区块链平台引入积分联盟等共享经济理念,通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进一步拓展业务规模。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国内传统金融机构对区块链金融的布局,主要还是聚焦在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与优化系统处理效率层面,相比而言,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已经运用区块链金融技术构建全新的支付、信用评级、信贷业务等金融服务生态圈。
“或许,传统银行保险机构不希望自己成为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牺牲品。”一位国内银行技术部门人士表示。
在他看来,区块链金融要颠覆传统金融机构生态圈,还为时尚早。毕竟,区块链金融仍无法创造更完善的风险定价体系。
“这也是区块链金融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位国内银行技术部门人士表示,如果没有风险定价能力,即使交易各方通过区块链平台获取更全面透明的以往交易信息与信用状况,也不知道如何定价化解未来潜在的各类风险,导致区块链金融未来发展很可能集中在支付、信用收集、记账等环节,最终沦为传统银行保险机构提高业务服务效率的工具。这也是欧美大型金融机构频频股权投资区块链金融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的意图,就是将区块链金融最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传统金融业务自我创新的路径。
相比而言,国内银行尚未采取类似的策略。
“不是国内银行不想投资尽早布局,而是受到很多政策制约。”前述国有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主管表示,一方面银行机构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不大会投资那些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区块链金融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国内银行法规尚未允许银行直接股权投资企业,也让银行对区块链金融机构投资只能敬而远之。
“现在我们能做的,是与某些区块链金融机构开展沟通,先探讨某些具有操作性的区块链金融业务,等待政策放开后再尽早布局,让自己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位置。”他表示。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