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倒逼国有企业改革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 添加日期:2016年07月19日
如果去产能、去杠杆与国企改革齐头并进,国企或许很快出现类似1999年开始的那一轮盈利复苏。
近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此前的6月26日,预期已久的武钢和宝钢双双停牌宣布筹划战略重组,作为国企改革的大手笔,此举备受关注,引发了公众对国企改革的更多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原则定调,去年中央出台指导意见,今年年初国资委展开十项试点,新一轮国企改革渐次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经历一轮观望后,市场对啃这一“硬骨头”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问题倒逼成为改革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国企改革的推进,要先找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倒逼动能,进而深化改革。
关于国企改革的问题背景和倒逼动能,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
一是经济环境的倒逼。用权威人士的话说,经济L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意指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既不会V型反转,也不会失速下滑。不会V型反转较易理解,意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只要不在旧格局下再放大水、强加杠杆,经济应是一个平稳的增势。
“不失速下滑”则需要多方面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如果把企业部门拆开来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是对经济产生重要贡献的两部分。而近年来,两个部门景气程度的分化有些明显,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的部分刺激性手段消退以后,4、5月份的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和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再次出现较大幅度的背离,国有工业增加值连续负增长,而私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继续回升。
国有企业的高杠杆确实影响了经济,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的复苏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一季度的刺激性手段。阀门拧紧,意味着国有企业到了必须提升效率的时候。
如果国企不能通过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式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很难想象在没有“放水”的情况下,经济能只靠民营企业走出预期的L型。
二是政策环境的倒逼。
可以看看1990年代末期的情况。以“三年脱困”为攻坚目标的国企改革高潮于1998年开始,国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与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去产能本身就是削减资产负债表的痛苦过程,如果不是决策层在产能去化的同时,坚决依靠“兼并重组、分流下岗”来使国有企业“瘦身提效”,我们很难看到1999年在总需求尚未复苏之前就开始的企业盈利增速和盈利能力的改善,相反经济可能会承受更大压力。
2016年与1998年有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分化状况。另外,单是资质相对不错的国有非金融上市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都有所复苏的情况下,亏损率还比去年四季度上升了几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现了类似1998年的高杠杆、低效率,并且和民营企业的差距拉大,这使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策的配合不得不像1998年那样,去产能、去杠杆与国企改革齐头并进,这也是减负与增效的齐头并进。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政策,去产能、去杠杆进入深水区后,国有企业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提效,否则那些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经历比1990年代末期更长的寒冬将是大概率事件。可以预见,如果去产能、去杠杆与国企改革能够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即便总需求仍然不旺,国有企业也很快会看到类似1999年开始的盈利复苏。这就是第二个“倒逼”——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倒逼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配合同步推进。
在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双重倒逼下,坚持国企改革,受益的不只是国有企业,整个“供给侧+创新”的主线也会更加明确。
近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此前的6月26日,预期已久的武钢和宝钢双双停牌宣布筹划战略重组,作为国企改革的大手笔,此举备受关注,引发了公众对国企改革的更多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原则定调,去年中央出台指导意见,今年年初国资委展开十项试点,新一轮国企改革渐次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经历一轮观望后,市场对啃这一“硬骨头”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问题倒逼成为改革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国企改革的推进,要先找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倒逼动能,进而深化改革。
关于国企改革的问题背景和倒逼动能,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
一是经济环境的倒逼。用权威人士的话说,经济L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意指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既不会V型反转,也不会失速下滑。不会V型反转较易理解,意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只要不在旧格局下再放大水、强加杠杆,经济应是一个平稳的增势。
“不失速下滑”则需要多方面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如果把企业部门拆开来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是对经济产生重要贡献的两部分。而近年来,两个部门景气程度的分化有些明显,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的部分刺激性手段消退以后,4、5月份的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和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再次出现较大幅度的背离,国有工业增加值连续负增长,而私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继续回升。
国有企业的高杠杆确实影响了经济,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的复苏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一季度的刺激性手段。阀门拧紧,意味着国有企业到了必须提升效率的时候。
如果国企不能通过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式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很难想象在没有“放水”的情况下,经济能只靠民营企业走出预期的L型。
二是政策环境的倒逼。
可以看看1990年代末期的情况。以“三年脱困”为攻坚目标的国企改革高潮于1998年开始,国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与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去产能本身就是削减资产负债表的痛苦过程,如果不是决策层在产能去化的同时,坚决依靠“兼并重组、分流下岗”来使国有企业“瘦身提效”,我们很难看到1999年在总需求尚未复苏之前就开始的企业盈利增速和盈利能力的改善,相反经济可能会承受更大压力。
2016年与1998年有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分化状况。另外,单是资质相对不错的国有非金融上市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都有所复苏的情况下,亏损率还比去年四季度上升了几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现了类似1998年的高杠杆、低效率,并且和民营企业的差距拉大,这使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策的配合不得不像1998年那样,去产能、去杠杆与国企改革齐头并进,这也是减负与增效的齐头并进。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政策,去产能、去杠杆进入深水区后,国有企业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提效,否则那些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经历比1990年代末期更长的寒冬将是大概率事件。可以预见,如果去产能、去杠杆与国企改革能够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即便总需求仍然不旺,国有企业也很快会看到类似1999年开始的盈利复苏。这就是第二个“倒逼”——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倒逼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配合同步推进。
在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双重倒逼下,坚持国企改革,受益的不只是国有企业,整个“供给侧+创新”的主线也会更加明确。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